?重點布局四大業務——國際、冷運、重貨、同城配。
順豐控股重組上市后的首份年報亮相。年報顯示,2016年度,順豐控股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41.80億元,同比增加112.5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達26.43億元,超過承諾利潤(21.85億元)20.9%。
2016年,順豐控股實現快件業務量25.80億票,同比增長31.00%,營業收入574.83億元,同比增加19.5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43億元,持續經營業務同比增長62.85%。
行業分析師表示,公司業績實現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行業整體高增速帶來業務量的增長;同時公司成本控制得當,使利潤率有明顯上升。
業務多元化方向日漸明顯
從年報中的財務數據分析,順豐控股2016年度的毛利率為19.69%,較上年度持續經營業務部分毛利率下降0.73%,究其原因,應該與其快遞業前三大成本“員工薪酬、外包成本及運輸成本”合計占收入比上升1%相關。
費用方面,順豐控股2016年度管理費用占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比較2015年下降1.22%,銷售費用占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比較2015年下降0.53%。或受益于這兩項費用下降影響,毛利率雖略有下降,但可比口徑扣非后凈利潤率卻上升了1.2個百分點。最終,2016年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率為7.3%,扣非后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率為4.6%。
需要注意的是,以順豐控股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近三年的票均收入看,順豐控股快遞業務票均收入分別為23.61元、23.83元和22.15元,雖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2016年的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下,快遞行業的增長放緩不可避免,順豐控股也是一樣。不過和此前相比,順豐控股的業務多元化方向更加明顯,2016年,傳統的國內快遞業務占比進一步下降,國際、冷鏈、倉配、重貨等新興業務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目前占順豐整體營業收入的19.31%,相比2015年僅占營業收入的14.9%,多元化日漸明顯。從業務數據上來看,上述這些新興業務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重點布局四大業務——國際、冷運、重貨、同城配
按照財報中顯示,順豐國際的網點已覆蓋南亞、韓國及美國等華人集中的社區及業務,如新加坡牛車水、韓國東大門等業務網點及客戶。未來兩年國際業務服務范圍將增長至260個國家及地區。國際業務現有客戶約9.3萬個,超百萬客戶達120個。過去三年國際業務高速增長,同比增長達70%以上。
目前,順豐國際提供包括國際標快、國際特惠、國際小包、保稅倉儲、海外倉儲、轉運等不同類型及時效標準的進出口服務。
除順豐控股外,其他幾家快遞公司也在大力拓展自己的國際業務。去年11月,申通全包租賃了一架全新波音747-800全貨機從香港起航,飛往捷克布拉格。目前該航班每周三次單程從香港飛往布拉格,從中國到歐洲,從前端收件到末端派件,最快30小時內即可完成中歐跨境收派。
除國際業務外,冷運業務也是順豐重要突圍業務。
截止報告期末,順豐控股冷運網絡覆蓋56城市及周邊區域,其中有59座食品冷庫、71條食品運輸干線,2座醫藥冷庫、12條醫藥干線,貫通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核心城市。食品冷庫運營面積13萬平米,醫藥冷庫及中轉場運營面積2.5萬平米,冷藏車497臺,其中經過GSP認證車輛227臺。目前服務的業務覆蓋食品、醫藥行業生產、電商、經銷、零售等多個領域。
冷鏈運輸也是快遞企業供給側升級的關鍵,與美國大型連鎖企業相比,中國內地冷鏈運輸仍處在初創階段,生鮮電商、醫藥配送的擴張明顯還在受制于冷鏈限制。順豐控股現有的冷鏈模式,屬于“自建的一段式全程冷鏈”配送方式,投入較大但難于復制,規模化后有望于現有的順豐高端業務一樣,具備差異化服務的優勢。
順豐控股自2015年起正式推出重貨運輸產品,主要客戶系服裝、電子、五金、家具、儀器、汽配等輕工行業的產品制造商、品牌分銷商。重貨運輸產品有助于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客制化的重貨運輸服務,同時也有助于利用閑余運力資源,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除順豐控股外,去年12月,圓通發布公告宣布與一家全國排名前五的快運物流企業資產重組失敗。此前業內人士普遍猜測,該物流企業為擁有中國最大公路快運網絡之一的物流企業天地華宇。
進軍重貨、快運似乎是快遞公司拓展產業鏈的必經之路。中通、百世正在采用加盟的模式進行發展;另外第三梯隊的快遞公司比如優速快遞、速爾快遞也做類似的業務,意圖在大快遞企業競爭之外的細分領域進行布局。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說,隨著快遞企業紛紛上市,目前快遞已是一片紅海的情況下,做市場則成為傳統快遞企業的重點任務,為了擺脫對電商小件的依賴,都開始加大對快運的布局,提高B2B的能力。
關于同城配業務,是第一次在順豐財報中亮相。同城配業務核心是構建基于互聯網調度的高效運營能力,即信息前置+任務調度+資源管理的全套系統與模式。
2016年5月順豐控股面向目標用戶推出了第一款互聯網物流配送體系,包括訂單管理、任務管理、騎士APP、結算管理等實現系統全流程管理,同時針對中高端餐飲、商超細分市場進行重點設計、研發了定制化產品功能。
目前,順豐控股已經與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德克士、百度、天虹、華潤萬家、家樂福等主流品牌合作。
截至報告期末,全國已組建完成近4000人的專職配送團隊。除此之外,2016年7月,百度外賣曾與順豐控股進行過合作。在午間高峰送餐時段,順豐控股將負責部分百度外賣訂單的配送工作,此類業務強化了順豐的O2O落地效果。
2月24日,順豐控股繼圓通、中通、申通、韻達之后,成為第五家登陸A股市場的快遞企業。由鼎泰新材更名而來,證券代碼不變。公告顯示,今年1月下旬這樁重組交易完成后,深圳明德控股發展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4.58%的股份,而明德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王衛持有明德控股99.9%的股份。
上市前幾天,順豐控股帶領快遞股站上最強風口,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等悉數漲停。截至3月10日收盤,順豐控股股價以每股62.91元報收,雖然與之前的最高價73.48元相差了近15%,但其仍以總市值2631億元,位于國內快遞公司市值榜首。
3月7日,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揭曉。在大中華區的富豪中,受益于順豐上市,46歲的王衛財富達到1860億,位列大中華區第三,全球第25位。據媒體報道,1860億財富的計算截止日期為2017年3月2日。
據了解,順豐控股起步于王衛經營的順德與香港之間的“即日速遞業務”。從1993年發展到今天,順豐控股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20年,創始人王衛是惟一股東,改革開放經濟爆發式增長給快遞業帶來了巨大的紅利,業務量增長迅猛;第二階段從2013年開始,順豐引進了幾家股東,走向股份制,在這一階段,順豐對投入回報和利潤有了相應要求;目前的順豐處于第三階段,這個階段其實是從2016年開始,成為公眾公司的順豐開始接受資本市場的檢驗。
順豐控股重組上市后的首份年報亮相。年報顯示,2016年度,順豐控股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41.80億元,同比增加112.5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達26.43億元,超過承諾利潤(21.85億元)20.9%。
2016年,順豐控股實現快件業務量25.80億票,同比增長31.00%,營業收入574.83億元,同比增加19.5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43億元,持續經營業務同比增長62.85%。
行業分析師表示,公司業績實現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行業整體高增速帶來業務量的增長;同時公司成本控制得當,使利潤率有明顯上升。
業務多元化方向日漸明顯
從年報中的財務數據分析,順豐控股2016年度的毛利率為19.69%,較上年度持續經營業務部分毛利率下降0.73%,究其原因,應該與其快遞業前三大成本“員工薪酬、外包成本及運輸成本”合計占收入比上升1%相關。
費用方面,順豐控股2016年度管理費用占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比較2015年下降1.22%,銷售費用占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比較2015年下降0.53%。或受益于這兩項費用下降影響,毛利率雖略有下降,但可比口徑扣非后凈利潤率卻上升了1.2個百分點。最終,2016年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率為7.3%,扣非后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率為4.6%。
需要注意的是,以順豐控股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近三年的票均收入看,順豐控股快遞業務票均收入分別為23.61元、23.83元和22.15元,雖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2016年的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下,快遞行業的增長放緩不可避免,順豐控股也是一樣。不過和此前相比,順豐控股的業務多元化方向更加明顯,2016年,傳統的國內快遞業務占比進一步下降,國際、冷鏈、倉配、重貨等新興業務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目前占順豐整體營業收入的19.31%,相比2015年僅占營業收入的14.9%,多元化日漸明顯。從業務數據上來看,上述這些新興業務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重點布局四大業務——國際、冷運、重貨、同城配
按照財報中顯示,順豐國際的網點已覆蓋南亞、韓國及美國等華人集中的社區及業務,如新加坡牛車水、韓國東大門等業務網點及客戶。未來兩年國際業務服務范圍將增長至260個國家及地區。國際業務現有客戶約9.3萬個,超百萬客戶達120個。過去三年國際業務高速增長,同比增長達70%以上。
目前,順豐國際提供包括國際標快、國際特惠、國際小包、保稅倉儲、海外倉儲、轉運等不同類型及時效標準的進出口服務。
除順豐控股外,其他幾家快遞公司也在大力拓展自己的國際業務。去年11月,申通全包租賃了一架全新波音747-800全貨機從香港起航,飛往捷克布拉格。目前該航班每周三次單程從香港飛往布拉格,從中國到歐洲,從前端收件到末端派件,最快30小時內即可完成中歐跨境收派。
除國際業務外,冷運業務也是順豐重要突圍業務。
截止報告期末,順豐控股冷運網絡覆蓋56城市及周邊區域,其中有59座食品冷庫、71條食品運輸干線,2座醫藥冷庫、12條醫藥干線,貫通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核心城市。食品冷庫運營面積13萬平米,醫藥冷庫及中轉場運營面積2.5萬平米,冷藏車497臺,其中經過GSP認證車輛227臺。目前服務的業務覆蓋食品、醫藥行業生產、電商、經銷、零售等多個領域。
冷鏈運輸也是快遞企業供給側升級的關鍵,與美國大型連鎖企業相比,中國內地冷鏈運輸仍處在初創階段,生鮮電商、醫藥配送的擴張明顯還在受制于冷鏈限制。順豐控股現有的冷鏈模式,屬于“自建的一段式全程冷鏈”配送方式,投入較大但難于復制,規模化后有望于現有的順豐高端業務一樣,具備差異化服務的優勢。
順豐控股自2015年起正式推出重貨運輸產品,主要客戶系服裝、電子、五金、家具、儀器、汽配等輕工行業的產品制造商、品牌分銷商。重貨運輸產品有助于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客制化的重貨運輸服務,同時也有助于利用閑余運力資源,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除順豐控股外,去年12月,圓通發布公告宣布與一家全國排名前五的快運物流企業資產重組失敗。此前業內人士普遍猜測,該物流企業為擁有中國最大公路快運網絡之一的物流企業天地華宇。
進軍重貨、快運似乎是快遞公司拓展產業鏈的必經之路。中通、百世正在采用加盟的模式進行發展;另外第三梯隊的快遞公司比如優速快遞、速爾快遞也做類似的業務,意圖在大快遞企業競爭之外的細分領域進行布局。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說,隨著快遞企業紛紛上市,目前快遞已是一片紅海的情況下,做市場則成為傳統快遞企業的重點任務,為了擺脫對電商小件的依賴,都開始加大對快運的布局,提高B2B的能力。
關于同城配業務,是第一次在順豐財報中亮相。同城配業務核心是構建基于互聯網調度的高效運營能力,即信息前置+任務調度+資源管理的全套系統與模式。
2016年5月順豐控股面向目標用戶推出了第一款互聯網物流配送體系,包括訂單管理、任務管理、騎士APP、結算管理等實現系統全流程管理,同時針對中高端餐飲、商超細分市場進行重點設計、研發了定制化產品功能。
目前,順豐控股已經與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德克士、百度、天虹、華潤萬家、家樂福等主流品牌合作。
截至報告期末,全國已組建完成近4000人的專職配送團隊。除此之外,2016年7月,百度外賣曾與順豐控股進行過合作。在午間高峰送餐時段,順豐控股將負責部分百度外賣訂單的配送工作,此類業務強化了順豐的O2O落地效果。
2月24日,順豐控股繼圓通、中通、申通、韻達之后,成為第五家登陸A股市場的快遞企業。由鼎泰新材更名而來,證券代碼不變。公告顯示,今年1月下旬這樁重組交易完成后,深圳明德控股發展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4.58%的股份,而明德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王衛持有明德控股99.9%的股份。
上市前幾天,順豐控股帶領快遞股站上最強風口,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等悉數漲停。截至3月10日收盤,順豐控股股價以每股62.91元報收,雖然與之前的最高價73.48元相差了近15%,但其仍以總市值2631億元,位于國內快遞公司市值榜首。
3月7日,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揭曉。在大中華區的富豪中,受益于順豐上市,46歲的王衛財富達到1860億,位列大中華區第三,全球第25位。據媒體報道,1860億財富的計算截止日期為2017年3月2日。
據了解,順豐控股起步于王衛經營的順德與香港之間的“即日速遞業務”。從1993年發展到今天,順豐控股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20年,創始人王衛是惟一股東,改革開放經濟爆發式增長給快遞業帶來了巨大的紅利,業務量增長迅猛;第二階段從2013年開始,順豐引進了幾家股東,走向股份制,在這一階段,順豐對投入回報和利潤有了相應要求;目前的順豐處于第三階段,這個階段其實是從2016年開始,成為公眾公司的順豐開始接受資本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