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网站,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图片欧美,亚洲综合欧美在线,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桃

當前位置:首頁 > 物流資訊 > 倉儲資訊
倉儲物流地產咋玩?有一種創新思路叫“物流園區+”
2016年08月16日 16:30 作者李長宏 來源第一物流網 瀏覽1109
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主辦的“2016全國物流園區工作會議”,于7月7—9日在長沙市舉行。

在”互聯網+物流園區”專題論壇上,中國物流學會理事特約研究員李長宏博士以《創新“物流園區+”,開辟發展新空間》為題,全面剖析了“物流園區+”的內涵、顯著特征和主要內容,為面對新形勢、新機遇的廣大物流園區轉型升級、擴張發展給出了新的路徑。

1、“物流園區+”的內涵

“物流園區+”是“物流+”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物流產業集群為基礎,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市場運作,創新物流過程管理,實現資源要素的高效連接和優化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實體經濟運行效率,推動商品增值、組織變革和生態發展,形成以物流園區為基礎設施和關鍵要素的跨界融合新模式。

概括起來,就是挖掘物流園區新的產業要素,創新物流服務過程,最終融合形成新的發展模式、聚合產生新的產業集群和生態。


2、“物流園區+”主要特征

“物流園區+”中的“+”是什么?“+”的實質是順應行業和時代賦予的機遇,以園區為支點,站在跨產業層面上發展范圍經濟的業務模式,是基于物流園區規模化、集約化優勢沿著價值鏈進行相關多元化的戰略擴張,是對既有商業模式的解構和創新。

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方式形成于物流企業規模擴張與競爭優勢形成的互動當中,形成于物流與供應鏈體系互動升級的過程中,形成于物流與制造業、農業、服務業互動發展過程中,形成于資源要素投入的優化配置過程中。具有如下六個顯著特征。

①園區主導。從物流產業鏈來看,物流園區所占資產投入比例最高,屬重資產投入,但盈利水平并不樂觀。

據統計90%園區處于虧損狀態,60%園區面臨招商難困境。形勢逼迫園區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重構產業運行規則,重拾本應屬于自身的話語權,實現定位由功能到服務,由服務到貨品管理,從流到物的三次跨越。

發揮物流園區產業樞紐作用,象蜘蛛織網一樣,提高網絡經濟收益,通過物流業務專業化經營,開發多元化衍生服務,締造以物流園區為核心的更加豐富、綜合的生態系統。

②效率驅動。倉儲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物流園區是倉儲的主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物流園區+”就是要發揮物流規模化組織化、集成協同作用,變革物流運作模式,形成“樞紐+通道”新的產業組織模式,通過發展物流樞紐經濟而實現產業增值的發展目標。

以商流引導物流,以信息代庫存,用數據驅動供應鏈,以較低的供應鏈總成本提供令客戶滿意的優質服務。

③重塑商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運輸業是生產總過程的動脈。它既是完成生產的必要條件,又是使產品實現消費的必要過程。”位移、服務也是商品。

產品+位移才是消費前完整的商品。“+”的過程就是推動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全過程、完整的商品標準、服務標準和消費體系的生成,以成本最優化的方法,為商品提供顯著附加價值,同步實現商品交換價值,在服務過程中實現增值、增量、增利、增效。

④跨界融合。物流的價值就在于跨越組織邊界,貫穿人和技術資源,實現產品無縫增值和強化競爭優勢。

“+”本身就是一種跨界,就是一種融合,就是要打破原有組織形式,發生化學反應,催生出新的事物和形態。跨界不單純是領地的跨界或者行業的延伸,更是組織系統的跨界重組,是知識資本的跨越。

跨界融合是一種價值主張,一種力量,一種勇氣,一種追求。雞蛋從內部打破就是一個新鮮的生命,從外部打破就是他人的食物。

物流園區作為“+”的推動者,就是要挾巨大物流和人流量而興百業,打造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引擎。

⑤開放生態。未來的商業是無邊界的世界。開放度決定企業行業命運。物流園區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生態系統,輸入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信息,輸出的是商品位移、時間和空間效用、競爭優勢,以及物流專有資產。

“物流園區+”是以物流為渠道,園區為載體,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優化資源配置,連接上下游企業,對接產銷,交互商品、信息、價值和知識,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業聚集為先導,整合存量,創新增量,循環聯動,拓展集聚,推進現代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物流與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分享價值,創造互為環境、相互依存新型生態圈。

⑥萬物互聯。物流貫穿商品價值的產生和消滅的全過程,與物品如影隨形。

“+”就是在物流服務過程中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信息服務平臺,提高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

物流網絡、物聯網、互聯網三網合一的發展模式可以極大地推動中國產品智能制造、智能消費,促進商品間的互聯互通,形成萬物互聯、萬業互聯。

物聯網產生大數據,大數據帶動物聯網,提升物流服務價值,加快向“智慧供應鏈”邁進。物聯網與智能物流網絡融合創新空間大。


3、“物流園區+”主要內容

“物流園區+”是基于物流規模、生態之上的外溢效應、放大效應。理解“物流園區+”要從不同層次來區別對待、整體把握,以便于更好地發展、創新“物流園區+”。

第一個層次:物流服務。打鐵還需自身硬,“物流+”首先要深刻理解物流是什么?物流本質是基于成本、效率兩個維度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商業模式逐步從標準服務下的降低成本擴展為成本約束下的價值創新。

物流園區企業要實現“+”首先要具備優勢資源、業務規模、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服務體系以及供應鏈解決方案的設計執行能力。

其次通過提供運輸、倉儲基本服務,以增值服務的便利化,定制服務的差異化,創新服務的衍生化為標準,構建服務組合,匹配客戶的供應鏈戰略,提升客戶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客戶的價值感受和讓渡價值的最大化。

物流量的產生和增長的真功夫一定下在物流業務以外,一定來源于跨界服務的有力支撐。

第二個層次:“物流園區+園區”。物流園區、從業者也有一個連接、聯盟的問題,不要狹隘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停留在拉腳、跑腿和裝卸工的角色,要挾物流量而逆襲,從物流服務經營,向經營客戶、粉絲、數據、信用、時間和生態進行轉型,要有開放的格局,創新的視野,否則根本沒有“+”別人的能力。

要以互聯網為基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大力發展連鎖經營、聯盟協作和股份合作,推進物流園區跨地區、跨行業合作,建立園區互聯、規則共建、信息互通、信用互認、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協作機制,不斷提高園區業務的一體化、網絡化和規模化水平。

發展物流園區網絡經濟本身就是對產業形態的再創新,通過網絡化運營實現物流園區資源效率最大化,促進提升產業的商業價值。

第三個層次:“物流園區+人”。之前,傳統視野主要將注意力投放在物流服務和貨品上,而新形勢下的物流園區4.0是承載著人文、科技、物流和數據的綜合生態。

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全方位滿足人的需求應作為“物流園區+”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借助社會化的供應鏈連接人性,從客戶思維轉換到用戶思維,開展個性化營銷,指引上游企業的柔性化生產,改善消費者生活狀態,經營好消費者的時間價值,滿足終端消費者五個不同層次的需求。

另一方面,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物流復合型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加大對員工的關懷,激發員工的創新動力,孕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把園區打造成物流、供應鏈知識的配送中心和物流的黃埔軍校。

人是“+”的起點和歸宿,也是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層次延展的驅動力之所在。


第四個層次:“物流園區+供應鏈”。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供應鏈是物流企業沿著價值鏈進行毗鄰擴張的有效外延。

物流園區要突破物理空間限制,通過專業化經營做好一個點,形成可復制的服務標準,向產地、銷地兩端延伸,跨越組織邊界,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借助信息化協同繪成虛實兩張網,把園區發展成為供應鏈集成模式下的樞紐節點,在向供應鏈深度廣度發展過程中分享增值帶來的收益。

第五個層次:“物流園區+雙創”。“+”的過程將極大帶動產業生態共贏,加快產業鏈開放,孕育大量新興、快速成長企業,為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在物流領域應用提供“試驗田”,發展成為融合創新的重要平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物流園區與“眾創空間”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具有高度相同的運營模式和內在發展邏輯。物流園區為創新創業提供土壤、基礎設施和產業鏈的支撐,“雙創”又為物流園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動,催生出更加豐富的生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ד物流園區+”必將產生新的平臺和新的發展空間。

第六個層次:“物流園區+生態”。物流園區本身就是一個微生態。同時它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為供應鏈運轉提供環境支撐,帶動了區域產業集聚。

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物流園區將與制造業、金融、農業、商貿、信息、展銷、電商等產業融合,最終發展成為以物流為核心向客戶提供多樣化服務體驗的一二三產業復合生態圈,提升了傳統的屬地型產業的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從而獲得增量經濟的突破口。

孟菲斯是美國重要的生物醫藥集群,是因為首先它是一個物流集群,聯邦快遞的航空樞紐和物流服務,創造了生物醫藥所需要的關鍵的交貨時效優勢。

多產業集群對于一個地方而言,在經濟上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在這個集群中物流集群處于核心關鍵的地位。

物流產業最大的機會在于發揮自身的網絡優勢、集成優勢、服務優勢,去提升、改造上下游產業,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節奏和規則。

這是一個“+”的時代,“互聯網+”、“物流+”,蝴蝶已扇動了翅膀,物流時代的風口即將來臨!物流園區的基礎業務在于物流,最終勝出一定是基于”+”出來的新的生態之上。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修改!)
最新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