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三件大事,都與物流業、物流人息息相關:
【一、“做現代強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
會議指出,做強現代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可以更好對接生產和消費,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要堅決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禁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收取不合理費用或強制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降低社會流通總成本。放開商貿物流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
二要推廣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絡市場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
三要創新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推行企業產品質量承諾制度,以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商品為重點,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開展商務綜合執法改革試點,提升監管效能。
四要完善流通設施建設管理,對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再生資源回收等微利經營設施用地需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用更加順暢的流通“大動脈”帶旺消費、支撐發展。
【二、“優先推動交通等民生領域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
會議認為,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有利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會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強調,一要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增強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先推動交通、醫療、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在城市建設、社會救助、質量安全、社區服務等方面開展大數據應用示范,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二要順應潮流引導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政策支持,著力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建立市場化應用機制,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與需求緊密結合的大數據產品體系,使開放的大數據成為促進創業創新的新動力。三要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產業標準體系,依法依規打擊數據濫用、侵犯隱私等行為。讓各類主體公平分享大數據帶來的技術、制度和創新紅利。
【三、“給小微企業繼續減稅”】
會議指出,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渠道、發展的生力軍。繼續實施定向調控,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扶持,讓積極財政政策更大發力,可以為創業創新減負,讓今天的“小微企”贏得發展的大未來。會議決定,在落實好已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一是從2015年10月1日起到2017年底,依法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微企業范圍,由年應納稅所得額20萬元以內(含20萬元)擴大到30萬元以內(含30萬元)。二是將月銷售額2萬元至3萬元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由今年底延長至2017年底。
【“做強現代流通業”究竟有何深意?】
國務院常務會議歷來被視為“政策風向標”。因此,不僅要關注常務會議討論、決定、部署了什么,還要探究為什么是“這些議題”在“這個時候”上會。后者有時甚至更具“解讀”價值。
信號①:物流業與宏觀經濟一盤棋
今年以來,政策層面十分重視現代流通業發展,并密集出臺了多項重磅文件。5月份,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支持物流配送終端及智慧物流平臺建設等諸多扶持舉措。同月,商務部專門出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明確了今后流通業發展的目標。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對媒體者表示,“現代物流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可以促進社會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在目前整體經濟下滑的背景下,推進物流業現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
現代物流業,一頭連著商貿物流,一頭連著消費民生。它作為國家戰略中的大產業,其監管無疑是需要創新。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到,要“創新流通領域市場監管”。要創新,就不能再有落后的被動。
“以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商品為重點,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如此,讓企業承諾和質量制度掛鉤,完成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加大現代流通的可信度。
“完善流通設施建設管理”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于現代流通業的部署之一。現代流通,它需要構建一張“網”,這樣既有系統,又有合力。而它的核心內容,則是流通設施建設管理。在建設過程中,國家沒有忘記公益的成分。“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再生資源回收等微利經營設施用地需求”。多處落筆,也都體現著政府把現代物流業的功課做到了民生最后一公里。
信號②:流通業要冠以“現代”的概念
提起現代流通業,很多人會自然地認為它就是現代物流業。其實,兩者是從屬關系。現代流通業包括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其中核心關鍵是商貿物流,其目的在于民生。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現代流通業是國民經濟大產業”,其含義不僅在于它具有相當龐大的產業集群,更是蘊藏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增加就業等所需的大推力。
流通業要冠以“現代”的概念,就不能脫離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擁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推廣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就前者來看,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的案例是不勝枚舉。很多B2C網站通過先進的物流配送系統,完成工廠到消費者之間的全鏈條流通,其體驗感十足。大大地刺痛傳統流通業的眼睛之時,也為現代流通業所樂見。而“互聯網+”的革命性特征和平臺性思維,可以讓現代物流業實現“蛙跳效應”。用先知先覺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流通業的未來,一定會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
信號③:要肯下物流成本這塊“硬骨頭”
關于流通成本問題,總理開宗明義道:“說白了,主要是關于如何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這是一塊“硬骨頭”,困擾多年,也被詬病多年。不僅企業不堪重負,整個社會,包括老百姓消費者都跟著“買單”。
現代流通業它是中國經濟貫穿生產、消費、民生的黃金鏈條,它的成長是多要素的。既有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作用,更有政府監督監管的“裁判”效應。此次常務會議提出,對于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要堅決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落筆就是“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
和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現代流通業具有推動改革政府管理體制的契機。要降低社會流通總成本,政府定然要有一番作為:清理整頓亂收費,加強市場監管,打破地域藩籬,這使得現代流通業能夠進入快車道。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把視野放到更遠,它指出要“放開商貿物流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如此一來,無國界的全球流通與多種業態共存互補的大流通態勢會被打造地更加清晰。
【一、“做現代強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
會議指出,做強現代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可以更好對接生產和消費,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要堅決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禁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收取不合理費用或強制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降低社會流通總成本。放開商貿物流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
二要推廣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絡市場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
三要創新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推行企業產品質量承諾制度,以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商品為重點,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開展商務綜合執法改革試點,提升監管效能。
四要完善流通設施建設管理,對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再生資源回收等微利經營設施用地需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用更加順暢的流通“大動脈”帶旺消費、支撐發展。
【二、“優先推動交通等民生領域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
會議認為,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有利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會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強調,一要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增強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先推動交通、醫療、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在城市建設、社會救助、質量安全、社區服務等方面開展大數據應用示范,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二要順應潮流引導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政策支持,著力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建立市場化應用機制,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與需求緊密結合的大數據產品體系,使開放的大數據成為促進創業創新的新動力。三要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產業標準體系,依法依規打擊數據濫用、侵犯隱私等行為。讓各類主體公平分享大數據帶來的技術、制度和創新紅利。
【三、“給小微企業繼續減稅”】
會議指出,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渠道、發展的生力軍。繼續實施定向調控,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扶持,讓積極財政政策更大發力,可以為創業創新減負,讓今天的“小微企”贏得發展的大未來。會議決定,在落實好已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一是從2015年10月1日起到2017年底,依法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微企業范圍,由年應納稅所得額20萬元以內(含20萬元)擴大到30萬元以內(含30萬元)。二是將月銷售額2萬元至3萬元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由今年底延長至2017年底。
【“做強現代流通業”究竟有何深意?】
國務院常務會議歷來被視為“政策風向標”。因此,不僅要關注常務會議討論、決定、部署了什么,還要探究為什么是“這些議題”在“這個時候”上會。后者有時甚至更具“解讀”價值。
信號①:物流業與宏觀經濟一盤棋
今年以來,政策層面十分重視現代流通業發展,并密集出臺了多項重磅文件。5月份,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支持物流配送終端及智慧物流平臺建設等諸多扶持舉措。同月,商務部專門出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明確了今后流通業發展的目標。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對媒體者表示,“現代物流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可以促進社會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在目前整體經濟下滑的背景下,推進物流業現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
現代物流業,一頭連著商貿物流,一頭連著消費民生。它作為國家戰略中的大產業,其監管無疑是需要創新。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到,要“創新流通領域市場監管”。要創新,就不能再有落后的被動。
“以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商品為重點,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如此,讓企業承諾和質量制度掛鉤,完成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加大現代流通的可信度。
“完善流通設施建設管理”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于現代流通業的部署之一。現代流通,它需要構建一張“網”,這樣既有系統,又有合力。而它的核心內容,則是流通設施建設管理。在建設過程中,國家沒有忘記公益的成分。“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再生資源回收等微利經營設施用地需求”。多處落筆,也都體現著政府把現代物流業的功課做到了民生最后一公里。
信號②:流通業要冠以“現代”的概念
提起現代流通業,很多人會自然地認為它就是現代物流業。其實,兩者是從屬關系。現代流通業包括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其中核心關鍵是商貿物流,其目的在于民生。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現代流通業是國民經濟大產業”,其含義不僅在于它具有相當龐大的產業集群,更是蘊藏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增加就業等所需的大推力。
流通業要冠以“現代”的概念,就不能脫離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擁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推廣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就前者來看,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的案例是不勝枚舉。很多B2C網站通過先進的物流配送系統,完成工廠到消費者之間的全鏈條流通,其體驗感十足。大大地刺痛傳統流通業的眼睛之時,也為現代流通業所樂見。而“互聯網+”的革命性特征和平臺性思維,可以讓現代物流業實現“蛙跳效應”。用先知先覺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流通業的未來,一定會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
信號③:要肯下物流成本這塊“硬骨頭”
關于流通成本問題,總理開宗明義道:“說白了,主要是關于如何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這是一塊“硬骨頭”,困擾多年,也被詬病多年。不僅企業不堪重負,整個社會,包括老百姓消費者都跟著“買單”。
現代流通業它是中國經濟貫穿生產、消費、民生的黃金鏈條,它的成長是多要素的。既有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作用,更有政府監督監管的“裁判”效應。此次常務會議提出,對于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要堅決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落筆就是“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
和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現代流通業具有推動改革政府管理體制的契機。要降低社會流通總成本,政府定然要有一番作為:清理整頓亂收費,加強市場監管,打破地域藩籬,這使得現代流通業能夠進入快車道。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把視野放到更遠,它指出要“放開商貿物流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如此一來,無國界的全球流通與多種業態共存互補的大流通態勢會被打造地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