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网站,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图片欧美,亚洲综合欧美在线,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桃

當前位置:首頁 > 物流資訊 > 物流熱點
全球供應鏈迎來“新四化”,企業要注意這些新機遇
2021年02月08日 09:50 來源物流指聞 瀏覽159
?后疫情新常態下,RCEP、中歐CAI等新的區域間合作悄然改變著全球經貿格局,也讓全球供應鏈布局向著區域化、敏捷化、數字化、多元化的方向加速演變。

?

新常態下,中國經貿的穩健復蘇也為各行各業的企業帶來新的機遇。新形勢下,越來越多企業將供應鏈關注的重點從效率優先、服務水平和可持續性等方面,轉移到韌性和市場可獲得性、相關資源和能力的部署上,以期逐漸使供應鏈理念從效率最優到平衡布局。

針對新常態和多變的全球局勢,BCG后續將陸續推出一系列針對國際經貿格局變化影響的深度分析,如RCEP、中歐CAI影響解析等,為企業放眼全球,多元化布局提供參考。本文作為系列開篇,旨在帶領讀者概覽全球供應鏈的新變化和企業的積極應對之道。

01

全球供應鏈迎來“新四化”

近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局勢仍不明朗,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尚未見底,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從中長期看,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的裂痕,貿易保護主義借勢而起,地緣政治走向充滿變數。由此看來,全球化經貿格局正在悄然改變。

新的區域間合作將全球化帶入新時代。《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整合并拓展了十五國間多個自由貿易協定,破局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不久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如期完成,不僅將拓展和夯實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還將一如此前達成的RCEP,重構世界政經版圖。

在上述大趨勢影響下,全球貿易的復蘇之路將充滿起伏;全球供應鏈布局也在加速調整。BCG認為,新常態下,全球未來供應鏈布局將呈現出“新四化”態勢:區域化、敏捷化、數字化和多元化。

1.區域化

目前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持續上升,放眼未來,區域化發展將成為供應鏈新趨勢。基于全球自由貿易和市場準入的全球供應鏈,將向以區域集群和貿易集團為中心的區域供應網絡轉變。

區域化意味著如下供應鏈模式的嬗變:在原材料采購來源相對不變的情況下,相關部件和裝配在區域內實現近岸生產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出于政府激勵和減緩風險等考慮,總裝則更加靠近終端市場和客戶。

2.敏捷化

敏捷化旨在提升供應鏈對市場波動的響應速度,強調產銷協同;并根據不斷變化的供需關系,協調應對方案與計劃。通過在產品組合、庫存層面的快速供需決策,協調生產、供應、物流相關方,最大化提升供應鏈業績。

3.數字化

供應鏈全環節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構建端到端的韌性,主要應用包括:基于AI預測需求與資源配置;通過統一界面保證全方位信息實時可見透明;通過預判和模擬降低風險;跨職能敏捷團隊加速行動減少壁壘。

4.多元化

一場新冠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重要性,供應鏈也不例外。多元化供應網絡,引入備選供應商,確保供應靈活度是大勢所趨。多元化要確保在采購、生產和交付各環節設立和監控各項冗余度指標,留足緩存,確保供應鏈穩健可用。

綜合以上對宏觀局勢和供應鏈變遷“四化”的觀察,BCG預測貿易量將在2023年間逐漸恢復到2019年的18萬億美元規模,但考慮到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平衡等因素,貿易量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

如下圖所示,在過去的2015—2019年間,受貿易戰影響,中美貿易縮水40%,使得中美走廊成為唯一萎縮的主要貿易渠道。

相較之下,同期主要貿易通道,如中歐貿易量增幅124%,美國和東南亞間貿易增幅47%。根據BCG預測,從2019—2023年間,中美間貿易量將減少128%,中歐間貿易量將減少30%,美國和東南亞間貿易增幅將達26%。

?

?

02

新常態下企業新機遇

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展現出強大韌性,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正能量。這一新局面有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為企業打開新機遇。

近期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前三季度就實現了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特別是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加快,同比增長4.9%。在2020年內,與世界平均復蘇速度相比,中國包括汽車、消費品、時尚/奢侈品、工業品/機械、醫療、能源在內的各行各業恢復速度均遙遙領先。

中國是2020年—2021年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長期而言,預計未來中國GDP增速和貢獻優于其他國家。基于IMF預測數據,未來十年,中國將貢獻全球GDP增長的25%—30%。到2030年,中國的GDP將占到全球經濟比例的20%。

除了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之外,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下,RCEP、中歐CAI等協議的簽署或推進,展現出中國與東盟、歐盟全面打開合作的歷史新機遇,為相關企業在能源、氣候、交通和數字化等領域帶來諸多機會。

以基于東盟現有自貿協定的RCEP為例,其將會影響全球30億人口、30%的全球GDP以及創造5萬億美元出口額總量。

而中歐全面投資協議談判如期完成也具有重大意義:歐盟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投資伙伴,使得該協議成為中國簽署的影響最深遠的投資協議;談判就技術轉讓、國有企業、補貼透明度等問題達成深入共識;并且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協議,利于有效落實《巴黎協定》。

面對上述新常態下的新機遇,企業經營需要考慮的維度側重也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看,企業在供應鏈設計上通常需要考慮五大維度:

韌性:從斷裂供應鏈中恢復和抵擋該風險的能力

市場可獲得性:通過占據稀缺、受保護資源以獲得市場的同時,能夠滿足目標市場的合規要求

成本效率:保持成本領先和規模效應的能力

服務水平:在約定時間內,保質保量交付的能力

可持續性: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注重綠色科技和環境影響

與疫情前企業更多以效率優先、服務水平、可持續性作為供應鏈的重點相比,現在新形勢下,越來越多企業更關注韌性和市場可獲得性,推動供應鏈設計理念從效率最優到平衡布局。

03

未來供應鏈平衡六部曲

那么,未來企業在進一步思考供應鏈布局時,怎樣才能把握韌性和效率的平衡,實現從效率最優到平衡布局呢?BCG在這里為企業的供應鏈再平衡提供了“六部曲”供參考。

1.首先,企業需要明確的大前提是:新常態對自己究竟意味著什么,例如存在哪些具體風險、價值和痛點;

2.基于這些大前提,企業應進一步細化采購需求和供應商組合,為其制定不同優先級;

3.根據優先級,明確供應網絡需要達成的績效目標(如成本動因、訂單交期等);

4.接下來,在不同細分上明確如何落地的端到端的行動抓手,并據此選擇優化供應鏈的合適途徑;

5.分析財務和非財務方面的指標和風險,做好新供應鏈網絡的壓力測試;

6.根據測試結果,調整供應鏈設計,并監控其表現。

然而,完美踐行以上六步絕非易事,企業若想成功實現新常態下的供應鏈再平衡,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準備和培養數字化供應鏈全環節的能力,例如使用AI和可視化手段實現業務場景化和資源配置模擬決策;建立供應鏈端到端實時、透明、可見的統一控制塔;通過數字孿生實現預判和模擬,分析潛在方案降低風險;以及部署能夠快速行動、減少壁壘的跨職能敏捷團隊能力等。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修改!)
最新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