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网站,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图片欧美,亚洲综合欧美在线,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桃

當前位置:首頁 > 物流資訊 > 物流熱點
制造企業回遷,帶給大灣區的新考驗!
2018年06月29日 18:04 作者李乾韜 來源互聯網 瀏覽369
?

圖片來源網絡

1935年,日本的經濟學者赤松要發現,生產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制造業發生轉移,落后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后,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生產要素再度變化,產業則再度向相對更落后的地區轉移。

赤松要的這一理論被稱之為制造業雁行理論,又被稱之為產業結構的候鳥效應。

寒冬將至,大雁南飛,這是求生本能。成本上升,制造外遷,這也是企業的求生本能。

珠三角近40年的發展幾乎也是側面印證了雁行理論。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也是承接香港、臺灣、日本等地的產業轉移,人工、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成本很低,加工貿易制造盈余豐厚,工廠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短短幾十年,珠三角就完成了從農業基地到“世界工廠”的轉變,這正是雁行理論的強大效應。

但而今,當初的生產要素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土地、人工已經很貴,大約從2006年開始,珠三角制造業就開始有小規模外遷跡象,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一度讓珠三角制造重鎮的東莞出現大片的廠房空置。近兩年,珠三角各地土地價格上升很快,產業空間日趨緊缺,更多的制造企業面臨被“擠出”。

制造業附加值較高深圳也不例外。有機構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底,有超過1.5萬家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出深圳,其中不乏深圳本土明星企業。

如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富士康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產線搬遷至江西南昌。

制造業大量外遷,曾一度引發惶恐,別讓誰誰誰跑了之類的文章成為爆款。其實雁行理論只是經濟規律的一面,原有產業遷出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轉出地的產業升級條件已經成熟。

在赤松要的雁行理論描述中,新的產業在舊產業轉出后得以成長,日本在原有產業遷出后,完成了新的產業升級。深圳,亦或者放眼整個珠三角,正是在一次產業升級的大轉型之中。所謂產業升級,其實也是新舊更迭,新的更有創新力的企業在本地淘汰舊的低效率的企業。

觀察企業外遷另一個有意思的窗口則是制造業的回遷。深圳市鐘表與智能穿戴研究院CEO楊景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過一個小故事:

前兩年外遷到湖北的一家精密電子企業又回來了,原因很簡單,在深圳一個配件2小時配齊,而在外省需要2個星期!這樣的例子在珠三角其他城市也很多。大量制造業回遷,也依然是算一筆經濟賬。

現代產業的成本計算已經并非土地、人工等傳統主要成本項目,更包含了物流、人才、產業配套、融資等綜合要素。因此,撇開制造企業大量回遷珠三角不談,即便是華為等將生產基地外遷,但總部依然留在深圳,這種做法無非是把企業的各類成本放諸在合理的位置,僅此而已。

產業鏈就是利益鏈。企業外遷或回遷,背后的驅動皆是企業發展的利益考量。對珠三角而言,企業回遷固然充分說明本地綜合成本競爭力的改善,同時也給本地土地空間利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以深圳為例,早在2004年,深圳就已經在全國率先面臨著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的嚴峻困境。

其中,土地空間資源緊缺問題尤為突出。自2012年起,深圳存量用地供應開始首次超過新增用地,土地開發強度超過150%。如何集約利用存量土地,是擺在大灣區諸城面前的重要課題。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修改!)
最新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