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投資機構辰韜資本于6月3日發布的《末端無人配送賽道研究報告》對末端無人配送的市場空間、主要玩家、競爭格局和商業化前景展開了詳細的分析。
在自動駕駛領域,辰韜資本此前已經進行過多筆投資。投資標的包括有易控智駕、踏歌智行、白犀牛、易咖智車、斯年智駕、于萬智駕、極目智能。
下面,結合著辰韜資本的這份最新報告,我們來看看無人配送賽道到底是咋回事。
末端配送和末端無人配送,是啥?
末端物流配送用一個更常見的說法講,其實就是“最后一公里”配送。包裹從快遞點或者商家送到你手中的這個階段就屬于末端物流配送。
報告中,配送服務又被具體劃分為B2B配送、B2C配送、C2C配送三種場景。目前末端配送中最主要的場景是快遞和即時配送,后者又包括外賣、生鮮宅配、商超零售以及醫藥配送等等。
中國的快遞和即時配送行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
據辰韜資本測算,現階段,我國快遞業末端配送的成本平均約為1.2元/件,以2021年快遞業務單量預計955億件計算,今年快遞末端市場規模將超過1100億元。
即時物流配送單價約7-9元/件,以2021年即時配送訂單預計 300億單計算,即時配送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
而這樣綜合計算下來,2021年,我國的快遞和即時物流末端配送總市場規模將超過 3000 億元。更重要的是,快遞和即時物流的單量還在快速上漲。
末端配送行業市場規模正不斷擴大,相應得給末端配送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背后原因例如,配送的東西種類多樣,要求也不同,導致配送工作難度提高;再比如,配送人員流動大、雇傭難,難以滿足市場需求。2021年4月人社部發布的“2021 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 于求職 100 個‘最短缺’職業排行”中,快遞員位列第八名。在這種情況下,無人配送車自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無人配送車在哪些場景下更好落地?
快遞、外賣、商超零售,這是最典型的三個末端無人配送場景。不過,因為場景間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場景最后用上無人配送車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
快遞方面,國內的快遞場景現在以電商為主。請回想下雙11和618期間的盛況。
在這方面,無人配送車目前主要還是在高校、園區、(半)封閉社區等場景下使用。對于公開道路行駛、路徑規劃、小區內穿行、停車地點規劃、人車交互等一些問題,未來還需要在技術和運營上進一步深入。
而外賣配送要求及時送達。食品配送過程中,對儲存環境、平穩性、溫度等的要求會比快遞和生鮮零售品的要求更高。另外,外賣配送本質上是從N個不同商家配送給N個不同的消費者,因而無人車會面臨非常復雜的交互需求和行駛路徑。
辰韜資本認為外賣可能不會是無人配送最快實現商業應用的一個場景。
但辰韜資本也提醒針對外賣場景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即在外賣平臺競爭的下半場,無人配送會成為重要武器。無人配送技術的成熟和落地應用,有可能會引發外賣行業新一輪的變革。
商超零售業和快遞、外賣這兩個場景不同,它的特點是高度分散,與此同時線下市場仍然是主力。
相比于快遞場景,商超零售配送的單價更高;相比于外賣場景,它要處理的場景又相對簡單一些。
一方面,商超配送是1對N的場景,人車交互和顯示路線相對簡單。很多商超本身現在已經配備了揀貨人員,能夠完成第一步的打包貨物、把貨物裝車的工作。
另一方面,商超配送的時效性要求沒外賣那么高。同時人們在超市中購買的物品一般比較多或者比較大,這使得商超配送場景對無人配送車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辰韜資本的判斷是,在細分應用場景上,生鮮、零售和快遞會比餐食外賣更容易實現無人配送應用。
無人配送的商業化進行到哪個程度了?
整體上,辰韜資本判斷未來無人配送的商業發展會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產品打磨、商業化探索。這是國內無人配送產業現在所處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解決方案商們會在各種場景下進行產品的打磨和運營優化,從簡單場景起步,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場景。從試運營向常態化運營過渡,期間無人配送車的數量隨之逐步增多。
第二階段,快速鋪量、人車協同。
隨著技術迭代、成本下降、產品逐漸成熟以及法規的完善,無人配送相較于傳統人工配送將呈現出明顯的效率優勢和成本優勢。
到了這個階段,各個場景方、傳統配送服務商、配送需求方會快速引進無人車和無人配送服務。與此同時,隨著更多場景方和玩家的加入,配送流程也將產生多樣化的人車協同方式,并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
第三階段,形成運力網絡,構建新業態。無人配送車輛數和覆蓋密度到達一定規模后,預計將形成全新的運力服務網絡,并由此釋放出更多能力,并賦能廣告、安防等等行業。
國內無人配送領域的主要玩家是誰?
鑒于末端配送的市場前景是如此廣闊,而無人配送車的落地場景又相對比較明確,因而很早就有企業在該賽道上進行了布局。
報告顯示,2016年前后,美團、京東、阿里等公司便開始進行無人配送相關技術的研發,近年來國內又陸續誕生了多家相關創業公司。
現階段,國內已經有多家企業進入到了無人配送車小批量生產、應用階段。
只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話,目前國內相關企業大致可分成三類:
一類是阿里、京東、美團等自帶物流配送業務(即應用場景)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它們既是解決方案商,也是場景需求方, 是現在國內無人配送賽道的主要玩家。
目前,3家公司都在試運營階段,服務自有體系內配送業務,運營車輛數在幾十臺到百余臺之間,未來3年內都有規模量產、部署的計劃。
第二類企業是從自動駕駛技術切入特定場景的初創公司,如白犀牛、行深智能。白犀牛已經聯合永輝超市推出零售無人配送,行深智能則是在江漢大學、蘇州高鐵新城推出了無人配送和無人零售等。
最后一類企業是有主機廠及 Tier1 背景的企業,比如毫末智行 。根據公開信息,毫末智行目前無人配送行業的客戶主要是阿里和美團。
辰韜資本判斷,在未來競爭時,互聯網巨頭手中握有場景優勢,但初創公司與獨立第三方頭部客戶是天然盟友,依然可以實現差異化競爭。
無人配送車多少錢,啥時候能商業化?
回到無人配送車輛本身,成本昂貴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共識”。但實際上,根據辰韜資本的調研,目前部分無人配送車企業能夠做到整車成本20~25萬元左右,另有企業的整車成本在50萬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多位無人配送從業者認為,無人配送車在未來3年內會實現規模化量產和商用,整車成本則會逐步降至5~10萬元。
在這方面,報告判斷當前無人配送車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激光雷達、計算平臺、線控底盤)未來都有降價空間。
辰韜資本自己預計全球首個超千臺規模的無人車隊將于2021年(也就是今年)率先誕生在無人配送賽道。未來3年,無人配送整車成本會逐步下降至 10 萬元以內,末端無人配送賽道率先迎來爆發。
結語
自動駕駛技術的可應用場景其實非常廣泛。從需求出發,除了私家車和robotaxi,自動駕駛在港口、礦山、清掃清運、末端配送等場景下也都不小的探索與發展空間。
聚焦到無人配送這條賽道,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加深了公中國年對于無人配送的認知。而在政策層面,不少利好政策的陸續出臺已給無人配送車的快速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雖然無人配送賽道是否會在2023年迎來爆發,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無人配送行業的發展已經是一種“勢不可擋”的狀態。